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

谢树成院士:北戴河开启大学生地球系统科学认知之门

发表时间:2023-08-29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畅 陈林 章帆)8月中旬,初秋的秦皇岛还没有褪去暑热,我校北戴河实习站迎来了一批青春的面孔,他们在这里开展为期14天的野外实习,奔赴一场地质“初恋”。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我校地质类专业本科生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在北戴河实习基地,不仅可以领略到国家级教学名师龚一鸣、国家杰出人才朱宗敏和马强,以及诸多知名教授的野外教学风采,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树成教授来到实践教学第一线的感动。

谢树成认为,传统的地质学正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需要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培养适应国家新发展格局、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因此,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也需要不断探索。这个暑期,谢树成以北戴河地质认知实习为基础,推动传统普通地质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以备课为抓手,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谢树成明白老师们的集体备课对野外教学的重要意义,他抓住每一次野外集体备课的机会,与各学院老师充分交流。

在鸡冠山构造运动的备课路线上,谢树成分享了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思考。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学而思”转变为野外实习的“看而思”。野外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他以鸡冠山路线为例:先在山脚下从宏观上远观地貌特征,一路引导学生思考与山顶地貌差别的可能原因,然后到点上进一步进行近距离的微观观察,让学生自己体会龙山组石英砂岩和新太古代岩浆岩的地貌差异,并为下一个点观察汤河地堑做好铺垫。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谢树成院士在鸡冠山进行备课路线总结

在教学内容上,谢树成除了传递给学生“地质时空观”的理念、“将今论古”的思想等地质学核心内容外,还向学生们传授跨圈层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形成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在山东堡海滨路线上,他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比现代海洋和古海洋记录的异同点,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特别是要通过海滨地质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海—陆相互作用、人—地相互作用等这些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环节。备课期间,资源学院杨香华教授结合教学内容,分享了油气勘探方面的背景知识。谢树成强调,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地质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相结合的理念。

谢树成院士在山东堡海滩讲解海岸带的重要意义

除了在教学方面对老师们进行引领、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方法之外,谢树成还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表明他对野外教学工作的重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展示出更好的地质现象,在老师们巩固其他教学内容时,他专门用手镐开挖了一处出露不佳的露头,为学生观察到更好的露头做好充足的准备。

谢树成院士在石门寨挖掘不整合露头

以督导为手段,强化野外教学效果的保障与提升

作为北戴河实践教学团队的教学督导,谢树成院士在路线教学过程中也随队参与到不同班级的实习,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强化野外教学效果保障。每天野外回来后,本着和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他都会把野外看到的各类教学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学团队和老师们。

在繁重的教学督导过程中,谢树成院士作为李四光学院的院长,他还不时寻找机会带领“珠峰班”的野外教学。在他指导的鸡冠山路线教学任务结束后,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要“看而思”,在观察方法上注意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要思考路线上的重点内容,思考地质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要锻炼动手能力,在绘图过程中学会构图技巧,锻炼野簿的正确记录、锻炼标本的采集、产状测量的地质技能。在教学内容的点评之后,谢树成还叮嘱同学们:野外要学会保护自己,穿长袖长裤避免被树枝划伤、被虫子叮咬,戴帽子注意防晒避暑;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在野外要多为其他人考虑。

谢树成院士在鸡冠山为同学们讲解正断层

除了督导教学之外,谢树成也时时观察着各种有趣的地质现象,引导同学们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任务,由实际观察出发,对各种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在和“珠峰班”的同学们一起去老虎石观察基岩海岸的路上,发现了低潮时出现了许多潮汐水道,谢树成引导同学们观察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痕正在被潮流的改造过程。同学们对于偶然间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充满了好奇,也在直观的感受中,认识到了水动力地质作用的趣味性。

谢树成院士在老虎石为同学讲解波痕被改造过程

以讲座为牵引,提升学生野外实习的整体思辨能力

在野外教学之余,谢树成推动北戴河实践教学团队组织了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不同专业的老师在北戴河实习期间,通过晚间讲座将自己的研究与实习师生分享,既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也强化学生的整体思辨能力,还让师生们了解前沿科学问题。

谢树成在实习站作了题为《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北戴河实习》的报告。他深入浅出,从国际视野向师生们介绍地球科学的变化与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地学提出新的要求:从普通地质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进行转变,注重跨圈层的相互作用。转型不仅体现在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地学理论问题方面,同时也要从社会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国家建设,而所有这些转型发展,都要通过实践教学传递给学生。他作的45分钟报告,同学们却以30分钟踊跃提问。

在北戴河实习的所有路线上,都可以很好地观察到古今海—陆相互作用这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环节。谢树成结合实习路线上的教学内容分别在人类时间尺度和构造时间尺度上,介绍跨圈层的海—陆相互作用,这种海—陆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涉及地球深部与浅部的联动问题。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可以做到从“学而思”到“看而思”的转变,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奥科学功能,注重地球系统科学的强大社会服务功能。

谢树成院士晚间为师生作报告

两周的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虽然时间不算长,但是同学们的地质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启。这是一场地质“初恋”,更是一次地球系统科学的初步体验。地球科学学院张慈东同学感叹:“在实地调查和采样中,我亲身接触了各种岩石,触摸到了地球的岁月长河,更加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地质学和地球系统科学有所了解,也对职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热衷于行走于山川河流之间,去见识自然的美丽,去找寻历史的足迹,地质工作无疑可以实现这一愿景。我和同学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将来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光的齿轮开始转动,收获的种子就如同雨后的春笋,正在努力生长。(编辑 孙彦钦 审稿 陈华文)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