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

陆海空间探测与评估导学团队: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 在强国建设征程中“勇攀高峰”

发表时间:2023-11-22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庞伟红)有这样一支导学团队,他们面向“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研究方向,开展卫星大地测量、海洋探测与信息技术等相关研究。他们勇闯科研无人区,以南北极、青藏高原、南沙群岛、长江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致力于极地海冰变化、海平面变化、陆地水储量探测、海岸带和海岛礁监测研究,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团队合照

这支导学团队就是由海洋学院陈刚教授领衔的陆海空间探测与评估导学团队,他们坚定“科学要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秉承“地质教育报国”的初心,遵循“导师领航、组织护航、专业启航”建设理念,创建了一套极具自身特色的团队工作模式,形成了“勇攀高峰、敢探深海”的“山海求知”团队文化,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精神,凝聚榜样力量,领会“山高人为峰”的优良品质,师生共同成长。

近日,该团队获评学校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登峰造极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陆海空间探测与评估导学团队导师6人,学生31人,包括陈刚、郑彦鹏、超能芳、于男、徐景田、蒙冕模等老师。

南极点科考

攀珠峰、征北极、闯南极、探南海,导学团队一直冲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们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等多项国家重大应急科研任务,为开展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宝贵资料。

近年来,团队结合实践和科研创新,在卫星大地测量、海洋探测和地质灾害预警等重大科研领域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军民融合项目6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60余篇,荣获中国测绘学会、中国航海学会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等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励。

202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重大灾害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导学团队针对地灾隐患点识别难题,基于北斗定位系统、激光雷达和InSAR等技术,运用空天地立体监测,实现了北斗与遥感有机协同;开发陆海地灾防控装备,参建三峡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站,形成地大特色的陆海地灾防控理论和技术体系;组建跨学科交叉团队,专研海洋测绘水陆一体化关键技术难题,服务海岛礁工程建设和海底实时监测预警等领域示范应用。

团队还研制了“基于高精度北斗定位服务的洪灾风险实时动态预测预警平台”和“基于物联网的北斗实时低成本洪灾监测终端集成技术”。相关成果应用到长江流域多个重点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为湖北和甘肃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团队结合实测数据,融合多源卫星观测数据,发展新方法,提高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时空分辨率及其确定小尺度流域水储量变化的精度,构建了长江流域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

躬身示范 “攀登”精神照亮青春之路

导学团队主导师陈刚是“荆楚好老师”,在学生们心中,陈刚老师是一个很有“故事”、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实现地质科学梦想,他一直是学生心中的精神榜样。

1991年大学毕业前夕,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邀请国测一大队老队员做了一场报告会,多次提到了1975年的珠峰测高。陈刚听后热血沸腾,直接给西藏测绘部门写信要求进藏工作,但未能如愿。之后陈刚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绘教研工作20余年,20多次进出青藏高原。作为科研人员,他曾登顶过三个大洲的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极点。自2012年起,他四次攀登珠峰,开展科考工作,其中2020年作为冲顶队测量技术负责人全程参与中尼珠峰高程测量这一国家任务,圆了他的珠峰测高梦。

陈刚父子登顶珠穆朗玛峰科考

陈刚曾经三次攀登珠峰,因为天气原因均与顶峰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在第一次攀登珠峰的十年之后,他和儿子陈李昊一起向珠峰发起冲击,最终克服艰难,于2022年4月3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成功登上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父子携手站上地球之巅,为学校70周年校庆献礼。在珠峰北坡,父子俩和科考队员们携带着北斗导航定位设备,进行了高精度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快速定位测试,以及冰雪覆盖深度探测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珠峰地区利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反射信号技术,开展积雪特性研究。

陈刚的课堂也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攀珠峰、征南极、访西沙,陈刚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的课堂独具魅力。他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用他的亲身经历向学生诠释着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陈刚口中绝美的祖国蓝色领土,成为了学生最向往、最值得为之献身的远方。

在海洋灾害探测与评估导学团队中,以陈刚为代表的导师们在身体力行中践行着地大“攀登精神”,他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深刻影响着团队学生,不断引导他们坚定信念、胸怀祖国,勇攀自然界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言传身教中指引着导学团队砥砺前行、奋勇拼搏。

“陈刚教授一直鼓励团队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立志科技报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从测绘到登山,勇攀珠峰挑战自身极限最重要的原因。”导学团队2020级研究生饶炜博说。

“山海求知” 组织护航助力学生成长

在做好科研教学的同时,团队导师带领学生积极发挥支部优势,持续深入基层教育一线,开展志愿服务,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地大精神,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陈刚成功登顶珠峰返校后,牵头组建了“山海求知”党支部,这是一支纵向设置的研究生党支部。支部依托陆海空间探测与评估导学团队师生力量,注重支部文化和精神建设,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聚焦“登高望远、山海求知”党建文化品牌,开拓了“乡村教育结对帮扶”“海洋科普文化宣讲”“山海求知教育基金”等支部特色项目,力争在党建方式上,纵向延伸“求高度”,不断丰富党支部精神内涵。日前,该党支部入选2023年度“湖北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名单。

党支部依托师生共创、共学、共践,打造师生价值共同体。支部建在名师团队上,推动名师融入支部、支部融入团队。结合“世界地球日”“全国海洋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节日和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山海求知”研究生党支部赴恩施开展支教活动

党支部积极开展科普公益工作,2022年至2023年,团队成员深入山区支教,自费数万元设立助学基金,先后参与自然资源部、国家广电总局、中科协等单位举办的科普公益活动60余次,累计受众2万余人;积极开展科学家精神弘扬活动,2022年7月,党支部受邀参加国家广电总局指导的纪实访谈节目《这十年·追光者》录制,节目网络播放量达2277万次。2023年6月,党支部成立的“山海求知”学风涵养工作室,入选中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发布的科学家视频故事累计播放量3.5w+;2023年9月,党支部书记陈刚受武汉市电视台邀请担任全市百万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主讲嘉宾,他以《攀登的意义》为题,讲述自己在珠峰科考的经历,鼓励同学们传承攀登精神,勇做时代的攀登者。

“山海求知”社会实践团在长江口开展水文水资源调查

新闻联播采访陈刚教授

党支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组织社会实践团开展长江源科考和长江口水文水环境调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长江大保护大学生行动计划”贡献力量;团队还积极开展校企联建活动,先后与广海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开展党建联建共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及新华网等媒体广泛宣传。

团结奋进 人才培育成绩喜人

近十年来,导学团队共计培养了博士毕业生6人,硕士毕业生40人。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国家奖学金奖项5人次,优秀党员、三好学生等校级奖项10人次。

2023年导学团队部分毕业生合影

导学团队坚持祖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团队的成员,团队以导师为榜样激励学生勇闯科研无人区,积极为卫星测控保障、地质能源战略、海洋强国事业和极地科学研究提供科研支撑。毕业生中,高校任教的6人,中国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等直属事业单位的9人,中科院研究所2人,长江水利委员会等水利部门8人,中铁四院、广州勘测院等大型勘察设计单位12人。

导学团队涌现了许多冲在科研一线的优秀毕业生。金波文作为国家海洋局信息中心工程师,两度前往中国北极黄河站科考;郭炳辉是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工程师,连续多年在青藏高原及周边执行地震监测和应急科考任务,作为西藏地震监测科研团队主要成员荣获2021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他们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无限空间中,攀峰登极追卓越,思源致远求新知。

陈刚带领学生为当地乡村无偿测量地形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导学团队研究生刘正说:“陈刚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十堰山区进行洪涝灾害调查,开展水文测量工作中的‘渡河’的场景。正值寒冬腊月,河床水位下跌,许多滚水坝体露出水面,测量需要渡河,陈老师带着我们用一块块石头垫起了过河的桥梁。他说‘你看,我就说了吧,没有过不去的难关,这初春的河水温度,不比我们的靴鞋里暖和多了嘛?’陈老师直起腰,咧嘴一笑的神情,成了我们那个春天最温暖的阳光。”

野外水文测量

在陆海空间探测与评估导学团队中,团队导师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成长,学生相互协作,师生们共同奋斗,脚踏实地把科研的“脚印”烙在祖国大地,用匠心推动我国海洋测绘事业发展。(编辑 王俊芳 审稿 尚东光)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