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我校焦养泉教授团队牵头承担的《大营铀矿成矿规律与预测》课题,在京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为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教授级高工叶天竺等为成员的专家组通过评议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和方法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有效地指导和优化了大营铀矿的钻探工程部署,对大营铀矿实现重大突破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铀矿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煤铀兼探”新思路的成功实践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理论依据和关键的技术支撑,为寻找深埋藏的隐伏砂岩型铀矿提供了适用的找矿技术方法,为继续扩大大营铀矿的找矿成果提供了勘查部署依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营铀矿勘查项目是一个生产性项目,在生产项目上捆绑科研项目,使科研与生产高度融合一体化,实施中形成互动和双赢,这为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提供了一个快速、高效、低成本、大成果的成功范例。这一做法破解了我国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难题,极具推广价值。 此外,该项目还首次在铀矿勘探过程中利用煤田二维地震资料,创造性地应用了铀异常反演识别技术,并通过钻探验证了其有效性,为寻找深埋藏的隐伏砂岩型铀矿提供适用的找矿技术方法;首次揭示了微弱聚煤作用对形成铀储层内部还原介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微弱聚煤作用与铀成矿关系和机理,系统总结了微弱聚煤作用参与下的铀成矿模式,为“煤铀兼探”新思路的成功实践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理论依据和关键的技术支撑;全面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大营地区的铀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分级别提出大营外围的找矿靶区和找矿远景区,为继续扩大大营铀矿的找矿成果提供勘查部署依据。
专家组建议,进一步扩大《大营铀矿成矿规律预测》系列成果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深度,力争助推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现更多大型砂岩型铀矿。
郝芳副校长代表学校发言。他介绍了学校有关情况,感谢与会专家指导,并表示学校将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继续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从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为该项目的后续研究提供支持,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供稿单位:科发院、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