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发表时间:2022-11-11     点击:次     编辑:程晓龙

11月6日,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武汉)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武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宜居地球: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主题,阐述了中外大学在创新生态、国际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会上发布了《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倡议中外大学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立足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充分承担起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构建生态型大学

随着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地球的宜居性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谈哲敏表示,我国的大学应从基本国情出发,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尤其是学科特色型大学,要从支撑服务型行业发展,转向引领驱动,谋划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要在清晰的使命中,以更加开放、更加系统、更加务实的合作推动地球科学教育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发展和国际前沿,为宜居地球建设贡献大学力量。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表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力图在反思过去中把握未来,在应对挑战中创造机遇。在中国科学院院士、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武汉)校长王焰新看来,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建设“生态型大学”,努力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是新时代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型大学要寻求大学生态化发展的新战略,以实施生态教育、完善生态学科、推动生态科技进步和建设生态型校园为基本内容,拓展大学教育的内涵及功能。王焰新表示,大学要成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基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供理论支撑;要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切实提高师生和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感,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融入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要成为生态科技创新基地,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管理、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和生态文化中心,按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校园内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据中国科学院院士、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北京)校长孙友宏介绍,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依托完备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以“地球科学文化”为底色,不断提升地学文化的深度与广度,致力于探索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矿”为一体的多维度自然文化观。

“我们的愿景是传授支撑地球运转基本过程的知识,希望下一代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全球问题。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将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知识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影响力,创造更美好、光明的未来。”斯坦福大学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执行院长斯科特·芬道夫(Scott Fendorf)表示,学院坚持地球深部科学研究和工程科学研究,并将其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帮助人们了解地球上的生命,理解人类社会,致力于将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案。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低碳型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对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表示,首先,要强化传统优势学科,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强化学科交叉,推进石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同时,推动优势学科和发展优势不明显的基础学科对接,构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学科专业布局。其次,针对优势不明显的基础学科和通用学科,探索建立多单位协同融合的教学科研联合体,通过引入企业、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来促进学科融合,推动针对性、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此外,探索强化国际合作,提升本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留学生。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发展,以抢占全球智能教育制高点。“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这给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表示,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夯实“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基础。其一,以混合教学进一步推动线上与线下学习场景、物理与虚拟学习空间的连接,促进学习数据流通,以打造多空间融合的智能立体教学场地,提供更加灵活适切的教学支持。其二,创设人机共生的新景象。让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融合潜能,让人类教师和AI教师共同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情感的呵护者角色,实现教书与育人工作提质增效。其三,开辟终身学习新路径。进一步打通正式教学与非正式教学的界限,以碎片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学习形式扩充知识获取的边界,帮助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校长诺拉·麦克雷(Norah McRae)表示,未来的职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科技参与、数字融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十分重要。研究型大学应注重授课与实训并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通过“工学结合”,以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工作场所或实践环境中工作,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产出学习成果、提升就业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转换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10年前,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武汉)发起成立了国际地球科学大学联盟,希望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同推动地学教育创新。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副校长赛基·比勒托利乌斯(Sakkie Pretorius)表示,科技交流与协作是推动合作的重要纽带。科技合作就像一座桥梁,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机构紧密连接在一起,推动合作各方不断取得进步,为社会发展注入无限动力。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校长霍尔格·汉塞尔卡(Holger Hanselka)希望与中国高校搭建共赢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多元办学,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共同应对人类挑战。

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427&eid=45273&idate=12_2022-11-11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