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海(左一)和地质队员在野外地质勘查。受访者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叶文娟
都说地质勘查是一个终日与高山深谷打交道的“冷门”行当。可他十几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工作的热爱。凭借着这份执着和热爱,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相关生产研究项目30余项,完成报告设计30余份,先后合作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他就是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院士工作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王金海。
“留着小寸头,戴着一副眼镜,随身带着书,言语不太多,工作很认真,专业水平高。”这是大家对他的印象。“身为一个地质人,我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情,没啥好夸耀的。”面对成绩和夸赞,王金海很谦虚。
2006年6月,王金海毕业于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武汉)地球物理学专业,参加工作以来便奋战在资源与环境勘查与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第一线,先后获得第二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创新驱动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申请专利16项,授权12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和登记8项,获青海省科技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厅局级科技奖等奖项,并于2024年荣获“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
勇担重任,扎根野外
干一行,爱一行。大学毕业后,为能够尽快掌握野外工作的方法和技能,王金海沉下心来边工作边学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独当一面。为获得野外地质环境的一手资料,得到有应用价值的调查成果,王金海常年奋战在青藏高原野外一线,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奔走在荒山野地之中,节假日也经常驻守在野外项目部。
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王金海勇挑重担,地形恶劣和地质情况复杂的路线他带队去测,野外数据采集数十斤重的设备他主动去背。白天上山观察记录,晚上整理资料与项目组技术人员讨论。2010年,王金海被委以重任,在综合物探方法、厚覆盖区找矿技术、矿集区物探技术、城市地下空间与病害体探测、地球物理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开发利用、电磁法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五年来,他主持的部门和科研平台通过物探方法技术引进和转化、基础调查、科研项目成果总结和省内外市场拓展,共新立(招标)项目40余项,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
工作中,他舍小家顾大家,经常放弃春节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带头坚守在找矿一线。“5+2”“白加黑”已是他的工作常态,同事说:“我们加班是在轮换,唯一不换的就是他。”
不仅如此,他还对青海省重、磁等基础物探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建库,建立了1:5万重、磁、电综合物探调查和矿集区物探方法技术体系,引进大深度广域电磁、高精度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方法技术与装备,开展了青藏高原适用性研究改进,提高了自然资源勘查精度,提升了综合效益。主持建立了青海首个地学专业院士工作站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科研平台,推进省内地球物理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软件和成果共享和我省地球物理专业向一流发展。
辛勤耕耘,实现突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金海想的是如何在地质找矿中寻求突破。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夯实科研平台建设,加强技术人才培养,王金海主持了青海首个地学专业院士工作站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科研技术平台,聚焦找矿方法技术及装备研究,组织和整合青海省地球物理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软件和成果共享,基于本单位地球物理技术特色和地质矿产资源优势,优选已有技术人员组建创新团队,分类型、分梯队、分层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2010至2017年,王金海参与的“青海省祁漫塔格厚覆盖区找矿技术研究和找矿突破”成果,在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推广后,截至2016年底,整装区铜铅锌多金属资源量达600万吨,铁矿石量达到5亿吨,提高了见矿率,减少了钻探施工量,节约了勘查成本,实现了找矿快速突破,提升了绿色勘查水平。
2013至2020年,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北缘(青海段)矿集区物探找矿方法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建立了“3+”绿色探测技术体系,根据不同矿床类型提出了有效的物探方法组合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
此外,首次对青海省重、磁等基础物探数据建库整理,建立了1比5万重、磁、电综合物探调查和矿集区物探方法技术体系,引进大深度广域电磁、高精度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方法技术与装备,开展了青藏高原适用性研究改进,提高了自然资源勘查精度,提升了综合效益;在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发现两个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和建立了1比5万综合物探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和卡而却卡-那西郭勒矿集区方法技术体系,提出了两个成矿系列的找矿方法技术组合,实现了综合找矿快速突破……
一个个沉甸甸的专业学术成果,让王金海的付出终有回报。2020年,王金海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拔尖人才,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青年科技人才。
开拓创新,精益求精
“地质工作是严谨的科学,绝不能含糊。地质人不在大山深处,不在戈壁瀚海,怎能发现地下的宝藏?”王金海的这番话不仅锻造了他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坚强的意志,更磨砺了他异常的洞察力,也深深感染着团队的地质队员。
为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建设和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王金海积极推进与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和大型企业的合作,成立了深圳办事处工作平台。带领技术人员到广东、内蒙古、河南、陕西、新疆等地,参与重大攻关项目联合施工,培养拓宽了技术手段、培养技术团队。2011年、2015年,他分别带队到东非和中亚开展了两个项目的野外实施和研究报告工作,这是地矿局首次走出国门开展项目,为“一带一路”境外勘查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多名技术人员取得学术成果。
王金海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民生保障服务。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地矿局部署,他第一时间组建了应急救援探测队伍;2020年7月,参与315国道西台吉乃尔湖段(925-943)水淹路基稳定性检测,保障交通安全;2021年,参与组建“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应急排查队伍。
作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主要负责人,王金海身体力行科普宣传,于2019年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科普节目《为地球把脉》青海片场的拍摄,向公众展示广域电磁法在青藏高原的地学研究、资源勘查领域的成功应用。在科技工作者日,主办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的“青海省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及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交流研讨会”,增强了院士工作站地球物理勘查在行业及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余年的锤炼和积累,使王金海由一名地质新兵成长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现在的他仍然奔走在地质勘查找矿的路上,用自己的技术和工作热情在野外“找矿寻宝”,为青藏高原的矿产资源开发事业无私奉献。
链接:青海日报数字报 | “不在戈壁瀚海,怎能发现地下宝藏” (tibet3.com)
(原载《青海日报》2024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