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楠 陈思怡
当前我国部分省市已进入汛期,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饮用水安全受到挑战,饮用水监管难度大幅提升。为全面保障汛期饮用水安全,笔者认为,需实行“预防+统筹+规范+科技”管理模式。
加强汛期饮用水安全保障要重视预防。每年汛期都是极端天气的高发期,应当健全汛期极端天气的饮用水安全预防机制,提高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应急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做好前期风险筛查,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污染风险源,编制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名录,定期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建立健全水源地预警流量(水位)机制,在汛期前即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工作。按照“一地一案”原则,落实各个饮用水水源地的极端天气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前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并预先清理沿河垃圾,及时处理垃圾站的垃圾,着重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持续加强输水排水管网、排涝通道的建设与维护,排查潜在的风险。汛期做好雨水调蓄准备,充分利用人工及天然的蓄滞洪空间,完善雨水和污水收集调蓄系统。
加强汛期饮用水安全保障要做好统筹。汛期极端天气下,饮用水安全的保障工作涵盖了多个部门的职能。应当明确水利、生态环境等各部门之间的分工,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调与信息共享,共同建立汛期极端天气饮用水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水源地安全评估等方面的协作,通过开展联席会议等方式衔接好各部门的职能,共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汛期的污染防治以及城市垃圾处理、管网维护等工作。
加强汛期饮用水安全保障要依靠规范。日常时段,要遵循“严要求、严报告、严管控”的原则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护。严格落实划定保护界线、设立警示标识的要求;明确饮用水水源地的管护人员和工作要求,压实管护责任;及时修缮污水以及自来水管网,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在汛期尤其是极端天气下,应当根据预案及时调整工作,加大水质监测和日常巡查的力度,根据水质变化发布预警。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上报程序。各个部门应当根据汛期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指导防汛抗旱工作,保障饮用水安全。
加强汛期饮用水安全保障要发挥科技力量。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化管护水平。逐步构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全国一张网”,实现水质信息在政府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利用互联网,实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及时公布、可溯可查,促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引进在线监控、无人机巡查、电子警察等技术,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尤其是极端天气下的管护效率。加强饮用水安全保护技术的研发。在水源保护、管网输配、水质监测等关键技术方面下功夫,保障饮用水“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流程的安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对极端天气下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变化与评估做出了研究,各地可以试点的形式推动先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实,更新水处理技术与设备,提高汛期极端天气下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技术应对能力。
作者单位: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链接: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cenews.com.cn)
(原载《中国环境报》202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