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徐燕 刘安璐 彭磊 隋吉祥)高校博物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任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逸夫博物馆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启“服务+”育人模式,努力为学校人才培养贡献文博力量。
服务+化石 点亮学子科技之光
在逸夫博物馆化石修复室里,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王奉宇常常和同学一起整理腕足类动物化石标本。
王奉宇和同学在整理化石标本 李富强摄
王奉宇从小热爱石头,2014年进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学习,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参观了逸夫博物馆后,他爱上了这里丰富的化石、矿物标本,从此成了逸夫博物馆的常客。
大二期间,王奉宇在湖北利川发现了306枚腕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种从未发现的全新物种,他将这个创新性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以此为基础,他参加了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特等奖,并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此后陆续获评“2018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
逸夫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化石标本 徐燕摄
硕博连读师从宋海军教授后,王奉宇主攻腕足类化石。2021年3月,1957届校友张研向学校捐赠了5000余块化石标本,这批化石标本迅速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主动向逸夫博物馆陈晶博士提出,配合博物馆老师一起整理这些化石,发挥其应有的科研、科普价值。
目前,袁志伟等5名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也投入到这批化石的分类、整理工作中。经过半年的工作,已整理出3000余块,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可以完成所有化石的整理和鉴定工作。
逸夫博物馆2021年11月新建的标本库 葛文靓摄
逸夫博物馆是科技部“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主要参加单位之一,负责我校科研项目产生的地质标本的征集、保存和共享。为给广大师生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逸夫博物馆设立了化石修复室,吸引了60余名学生参与,修复了上千块化石标本。2021年,逸夫博物馆拿出专项资金,在五楼新建了标本库,采购一大批钢质标本托盘,为“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增加了存储容量,为科普研学拓展了空间。届时,储存在地下库房的一些精美标本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
据李富强老师介绍,仅2021年度,逸夫博物馆就为学校教师的3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了实物标本和实验设施,同时向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教学实习开放博物馆展厅及展品标本资源,进行教学实习和研学活动。
服务+讲解 放飞学子科普梦想
对于珠宝学院宝石系2021级研究生石婷婷来说,到逸夫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是一件向往已久的事情。
石婷婷在逸夫博物馆为游客讲解 图片由本人提供
早在大学期间,石婷婷就对科普讲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学生助管,她利用周末、节假日以及业余时间到博物馆进行义务讲解多达60余次。今年秋季,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逸夫博物馆的一名研究生助管,协助逸夫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事科普讲解、科普文章撰写等志愿服务工作。
虽然热爱讲解,但石婷婷大学期间并未经过讲解方面的专业训练。成为逸夫博物馆的研究生助管后,在逸夫博物馆张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开始进行仪表仪态、组织引导、运气发声、讲解词写作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专业赛事,尤其是全国性的比赛,能行吗?” 接到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展示活动的参赛通知后,石婷婷心里直打鼓。“怕什么?你有很好的讲解基础,要走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多学习一点经验,比赛结果并不重要。”在张莉老师的鼓励下,石婷婷勇敢地报名参赛。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对张莉和石婷婷都是一个考验。逸夫博物馆平时的接待讲解任务重,平时没有时间训练,张莉下班后就专门留下来,帮石婷婷确定讲解内容,改讲解词,纠正发音,一遍遍进行讲解训练,经常训练到很晚。
在比赛中如何既突出地大学科特色,又吸引人的眼球呢?经过反复调研和讨论,他们把选题定为荧光矿物这种独具魅力的矿物品种,这也是逸夫博物馆一楼重点展陈的一类矿物。
在录制参赛视频的过程中,同样经过很多波折,一次发音不准确,或者动作不到位,就要推翻了重来。就这样,经过二十余次的反复,终于录制成功。最后,石婷婷交上了自己最满意的讲解作品《揭开夜明珠的神秘面纱——独特的荧光矿物》,并最终获得2021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二等奖,同时因为荧光矿物这个独特的选题,获得了优秀创意奖。
近5年来,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的支持下,共有60余名研究生来到逸夫博物馆,在张莉老师的带领下,或从事志愿讲解,或从事科普文章撰写,在日常的助管工作中,默默锻炼和提升自己。
逸夫科普讲解队同学在为游客进行讲解 张莉摄
自2008年成立以来,校逸夫科普讲解队常年在逸夫博物馆为本校学生、武汉市民、各地游客、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提供义务讲解。仅2021年,讲解队队员全年服务人数约3000人,志愿服务时间总数近700小时。2021年6月,该讲解队被评为“2020年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
据图书档案与文博部副部长邢作云介绍,2021年,逸夫博物馆累计为社会各界提供专业讲解近200次,志愿讲解服务近370次,为近2000名新生提供了优质的讲解服务,解答各类信息咨询1000余次。在各类讲解大赛中,逸夫博物馆专、兼职讲解员获得全国二等、三等奖各1项、全国优秀创意奖1项,省级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市级特等奖1人,逸夫博物馆获得省级、市级优秀组织奖各1项,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高校赛区初赛,开启了逸夫博物馆服务育人的新篇章。
服务+直播 探索“传帮带”新路径
唐晓玲在为小朋友讲解恐龙化石 彭晶摄
“在漫长演化历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类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宝藏,它们是记载地球历史的‘教科书’,也是破解地球奥秘的‘密码’“。2021年8月15日,在新华网客户端“追忆远古生命足迹,云游地球历史长廊——云游Milan(中国)Milan·官方网站,逸夫博物馆”直播活动中,逸夫博物馆讲解员唐晓玲作为直播主持人,携手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徐世球一道走进逸夫博物馆,向观众普及地质变迁和生命演化。节目播出后,共吸引了53万网民在线观看。
唐晓玲是艺术与传媒学院2018届研究生,2020年1月来到逸夫博物馆从事讲解员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她何以从一个“科普讲解新人”化身为“网上直播大咖”?这要从逸夫博物馆重视人才培养“传、帮、带”的传统说起。
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博物馆的代言人。逸夫博物馆长期高度重视讲解员的选拔、培训工作,在讲解员进入馆内后,不仅针对个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还经常请校内外地质专家、资深讲解员来授课,或选送讲解员到校外参加各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培训,以传、帮、带的形式,补齐讲解员在专业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为提供更优质的导览服务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1年,除承担新华网的直播主持外,唐晓玲还承担了湖北省慈善总会的“童游学 共成长”主题国际儿童节游学直播活动,与湖北经视主持人张佳慧一起,为困境儿童提供了人文关怀。此外,她还独立制作了四期“博物循声”栏目,在博物馆微信和网站推出,以甜美的声音、专业的知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逸夫博物馆选派唐晓玲参加了2021年湖北省文博系统红色故事培训班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不仅为讲解员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还引导和鼓励她们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在大赛中,唐晓玲以《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感怀当代优秀水利工作者张国旗》为主题,讲述了地大年轻校友为了帮助家乡解决缺水问题而无私奉献的短暂一生,获湖北选拔赛专业组三等奖。
参观逸夫博物馆的游客络绎不绝 葛文靓摄
2021年,凭借出色的对外服务,博物馆荣获2021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单位、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文博系统“十佳研学课程”、第二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刘先国表示,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逸夫博物馆将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力和对外影响力,通过一系列暖心举措,把“我为师生办实事”落在实处,为广大师生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党史学习教育服务和校园文化服务,助力学校构建以地学文化为显著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文字编辑王俊芳)